
休养生息!”不折腾”成就中国辉煌 (中国论坛)
休养生息!江胡”不折腾”成就中国辉煌
岩华观点:中国历史上著名的“文景之治”,就是典型的不折腾。在西汉初年,中国历经秦末暴乱,刚刚建立统一的稳定政权,民心思定,百废待兴。从汉文帝到汉景帝听从大儒建言:乃实行“修养生息”仁政:第一、停止征战、减少税负;第二、造富于民:土地私有、自由交易;第三、政府精兵简政,行政勤俭节约。文景之治造就了大汉帝国辉煌成就:“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”,百姓暴富,国家扬威,四海倾慕。
江胡时期实行的“不折腾”有三个方面:一是不乱搞胡治,二是不无事生非,三指不朝令夕改。江胡时期休养生息“不折腾”,保持政策开放和连续性,成就了成中国“改革开放”40年的经济奇迹,创造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快发展期,举世惊艳!现在回顾江泽民和胡锦涛年代,就是当代中国的“休养生息”。
1989年,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因在六四风潮中表现稳健,被“绑架来京”。行前他并不知道已被任命为中共总书记,临走在“武装钦差“监视下与家人做了“最后道别”。他孤身入京后按照“稳定压倒一切”的方针,谨小慎微,安抚人民,稳定社会,发展经济,终于让中国转危为安。1992年,借助邓小平南巡东风,扩大改革开放,实行市场经济。提出“三个代表”与时俱进,积极改革。
在外交上,江朱政府努力“与世界接轨”,不搞意识形态对抗,不断与各方妥协,尽量与世界和平共处。与有边界争议邻国的勘界画线,拆除了中国周边的潜在暴雷。在与前苏联国家划界过程中,建立“上海五国”合作组织,并不断扩大为国际联盟性质的“上合组织”,把潜在的国际威胁,变成中国战略安全的大后方。
2007年,胡锦涛宣布由我们支持、中农办陈锡文主任拟定、开放中国农村“土地流转”的《十七大报告》,开始推行拖延30年、寸步难行的“三农深改”……后来,遭到北京保守势力阻挠(被批“搞私有化”),而束之高阁。
2008年,中国刚刚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“大悲大喜”,对未来前景感到迷茫。胡锦涛在2008年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,连用三个“不”来表明他的执政理念:不动摇、不懈怠、不折腾,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,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。
胡锦涛温家宝是继邓小平、江泽民之后,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领导人。胡锦涛接位后继续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休养生息,提出“和谐社会”和“科学发展观”,明确其执政的核心就是不折腾。胡锦涛的执政思路是继续改革开放,但反对西方政治制度,保住共产党的执政地位,容忍腐败和不同政见,不搞大的政治运动。胡锦涛出生草根,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苦难,其师承中共改革派领袖胡耀邦。胡锦涛懂得一个道理,那就是不折腾,让人民休养生息。
中国人历经文革动乱浩劫,腐败贫困的“社会主义”集体经济,他们希望安居乐业。他们不在意是否是共产党领导,因为中国二千年的专制社会更换了多少朝代,兴百姓苦,亡百姓苦。他们也不在意马上建立一个宪政民主国家,觉得一切要水到渠成。他们痛恨腐败,但也乐意分享腐败红利,“你吃肉,我喝汤,利益均沾”。中国人从内心里厌恶折腾,他们希望过安宁的日子。
因为文革中,中国人早被毛泽东的无数政治运动,大折腾得天翻地覆,已成惊弓之鸟,漏网之鱼……
中国历史所有的盛世,无论是文景之治、贞观之治、洪武之治还是康乾盛世,其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坚持正确方向、不折腾。孟子对梁惠王说:“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”。意思是:不耽误农耕,谷子就吃不完;不滥捕乱捞,鱼和鳖就吃不完;不滥砍滥伐,木材就用不完。
江胡不折腾的20多年间,中国从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,连续超越世界上几十个最大经济体,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至今即将成为世界最大高收入国家。经济学者认为,中国的辉煌成就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,邓小平和习仲勋在南方开创的出口制造业和城市房地产业,这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、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之关键基石。
特别是江朱时期中国加入WTO后,从2002年到2011年这十年间,中国经济始终保持每年增长9%以上,而在此期间,出口以每年25%以上的高速增长,从而成为带动经济成长的火车头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,胡温政府为刺激经济,其主要政策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,由此带动了一轮“土木工程景气”。而这两大经济爆发缔造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修养生息的辉煌成就。
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仁政•休养生息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译文
孟子拜见梁惠王。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,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,等飞禽走兽,一面说:“贤人也以此为乐吗?”
孟子回答说:“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,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,也不能够快乐的。《诗经》说:‘开始规划造灵台,仔细营造巧安排。天下百姓都来干,几天建成速度快。建台本来不着急,百姓起劲自动来,国王游览灵园中,母鹿伏在深草丛。母鹿肥大毛色润,白鸟洁净羽毛丰。国王游览到灵沼,满池鱼儿欢跳跃。’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,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,把那个台叫做‘灵台’,把那个池叫做‘灵沼’,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。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,所以能真正快乐。
相反,《汤誓》(商朝)说:‘你这太阳啊,什么时候毁灭呢?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!’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,即使你有高太深池、珍禽异兽,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?”
梁惠王说:“我对于国家,真是够尽心的了。河内发生灾荒,就把那里的(一部分)百姓迁移到河东去,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。河东发生灾荒,我也这么办。考察邻国的政务,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。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,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,这是什么缘故呢?”
孟子回答道:“大王喜欢打仗,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。咚咚地擂起战鼓,刀刃剑锋相碰,(就有士兵)丢盔弃甲,拖着兵器逃跑。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,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。(如果)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,那怎么样?”
惠王说:“不可以,只不过后面的不到一百步罢了,这同样是逃跑呀?”
孟子说:“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,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。不耽误百姓的农时,粮食就吃不完;不用细密的鱼网在池塘里烂捕,鱼鳖就吃不完;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,木材就用不完。粮食和鱼鳖吃不完,木材用不完,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、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。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,这就是王道的开始。五亩田的宅地,(房前屋后)多种桑树,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。鸡、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,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。一百亩的田地,不要占夺(种田人的)农时,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。
搞好学校教育,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、敬爱兄长的道理,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。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,吃上肉,百姓不挨冻受饿,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,是绝不会有的。(现在,富贵人家的)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,却不知道制止;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,却不知道开仓赈济;人饿死了,却说‘这不是我的责任,是收成不好’,这跟把人刺死了,却说‘不是我杀的人,是兵器杀的’,又有什么两样呢。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,(只要推行仁政)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。”
原文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孟子见梁惠王,王立于沼上,顾鸿雁麋鹿,曰:“贤者亦乐此乎?”
孟子对曰:“贤者而后乐此,不贤者虽有此,不乐也。诗云:‘经始灵台,经之营之,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。经始勿亟,庶民子来。王在灵囿,麀鹿攸伏,麀鹿濯濯,白鸟鹤鹤。王在灵沼,于牣鱼跃。’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,而民欢乐之,谓其台曰灵台,谓其沼曰灵沼,乐其有麋鹿鱼鳖。古之人与民偕乐,故能乐也。汤誓曰:‘时日害丧,予及女皆亡。’民欲与之偕亡,虽有台池鸟兽,岂能独乐哉?”
梁惠王曰: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。河东凶亦然。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之用心者。邻国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”
孟子对曰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”
曰:“不可;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
曰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”“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林木不可胜用,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。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。“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。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“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,涂有饿莩而不知发;人死,则曰:‘非我也,岁也。’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,曰:‘非我也,兵也。’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”

刚听说他病重住院,咋这么快就走了?
刚听说他病重住院,咋这么快就走了?